close

成都:創新探索 讓“居者有其屋”

今年,成都市雙流縣羅傢店村,達州來的陶德祥和兒子一傢四口告別瞭工地旁10多平方米的臨時工棚。陶德祥申請到一套公租房,兩室一廳,月租不到市場價的一半。“馬上就可以入住!”陶德祥的言語中滿是興奮和喜悅。又好、又快、又便宜,這一年,千千萬萬的“陶德祥們”搬進瞭新居。截至2014年11月底,成都市已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112個,啟動棚戶區17471戶,完成投資121.6億元;從2008年開始,全市開工建設的各類保障性住房達18.7萬套,竣工數量達12.6萬套。數字,就是成都破題住房改造、保障方面交出的漂亮答卷—

董世梅 吳亞飛圖片由成都市城鄉房產管理局提供

破“錢”題

百姓新居“立”起來

近年來,落實棚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設,面臨“一高一低”難題:投入增高,伴隨成本上升,2013年至2017年,我省危舊房棚戶區改造估算投資約6000億元;同時,市場資金參與意願逐步降低,金融支持仍顯不足,地方財政有限。

錢,成為橫亙在住房保障工作的第一道坎。

2014年上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將發揮好開發性金融的“輸血”作用,國開行率先加大瞭對各地棚戶區改造融資的扶持力度,安排瞭棚改專項資金,並且在其審貸條件、項目范圍以及貸款利率方面都制定瞭優惠政策。

搶抓機遇,2013年8月開始,成都市房管局抓住與國開行長期合作的契機,主動與其台灣電動床工廠溝通對接,爭取優惠政策,擴大融資額度。為搭建融資平臺,成都市房管局下屬單位住保中心作為市級平臺單位,按照統借統還的方式,統一向國開行融資。

好消息接二連三地傳來。通過梳理、測算、整理一系列工作,成都市中心城區首批45個棚戶區項目獲得國開行貸款,共計161億元。改造完成後,可提供15個綠地、4條道路、11個公建配套設施、1所學校以及1所幼兒園建設用地。

為瞭進一步抓住機遇,加大融資力度,融資范圍由中心城區向成都市二、三圈層擴展。成都市2014年積極開展第二批棚戶區改造項目的融資申報工作,申報64個項目,總投資約205億元。

為保障資金使用的安全、高效,成都市房管局明確資金申請和使用辦法,項目申報、審批、工作要求等環節都進行細化,並對照國傢開發銀行的有關要求現場指導,對各區(市)縣申報的棚戶區改造項目逐個踏勘。

在實踐棚改和保障性住房建設行動中,還探索出多種渠道籌資的創新模式。商業貸款、私募債券、住房公積金貸款……多種融資渠道齊頭並進,確保百萬安居工程建設行動加速推進。

有瞭建設資金,隻是第一步。如何用好它,確保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建設質量?

成都市的答案,是加強管理。根據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目標任務,該市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納入歷年民生工程目標管理,建立嚴格的考核督查機制。同時成都市房管部門落實專門機構和人員,每年會同監察等部門開展聯合督查。

對於建築質量,成都市的要求“嚴苛”—強化建築材料、半成品、成品管理,凡不符合國傢規定的材料,不得用於項目建設;通過實行建管、監理、施工及項目負責人交叉檢查,專傢、行風監督員及住戶代表對在建項目進行檢查以及對建築材料、構配件和設備進行檢查等有效方式,提高工程質量監管水平;加強監管,深入項目現場檢查,及時整改……

電動床建機制

百姓新居“用”起來

新居立起來,如何入住就成瞭關鍵。

怎樣才能公平及時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一個能夠覆蓋到最大范圍群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正逐步建立。

針對中低收入群體和階段性住房困難群體的收入狀況、需求狀況不同,成都市加快構建階梯型、遞進式住房保障體系,采取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多種保障性住房並存,租、售、補等多種保障方式互補,實現住房保障政策有效覆蓋和無縫銜接。

不僅如此,成都市還不斷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建立住房保障準入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出臺《關於建立農村住房保障體系的實施意見》,特別是公共租賃住房徹底打破戶籍限制,將在本地穩定就業並購買社保的農民工和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不限戶籍、不限購買社保年限,收入和住房準入條件與戶籍居民完全一致,實行無差別化保障,從而基本實現住房保障服務均等化。

更大覆蓋面,讓更多居民搬進新居。而在審核、分配機制等領域的探索,則是讓老百姓從舊屋到新居的過程,更便捷、更舒心。

以優化審核流程為例。過去,申請人要在多個部門之間跑。比如,先到工商等部門拿相關證明,到民政部門進行收入認定,拿到認定通知書後,再到房管部門申請。其中,在部門間辦手續的時間沒個準,不少申請人表示“很惱火”。

成都市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健全街道、區房管局和市民政局、市房管局自下而上的三級審核機制。依托住房保障信息系統,對申請人的收入認定進行優化,將各部門核對流程並聯,通過數據掃描傳輸,將審核要件數字化,實現全程無紙電子化操作,準入審核時間大大縮短。

不僅如此,為瞭提高分配效率,成都市又先後制定瞭廉租住房實物配租計分辦法、經濟電動床適用住房銷售規則和限價商品住房銷售規則等多項制度,提前公告保障性住房項目銷售信息,調整分區配租為市級保障部門統一配租,新建房源根據竣工時間倒排工作進度,制定配租配售方案,騰退房源建立從退出房源-註銷合同-房源回籠入庫-再分配的責任分工和系統預警機制,提高房源分配效率。

去年6月初,38歲的羅強在成都市錦江區書院街社區遞交瞭身份證、戶口簿、婚姻證明、收入證明,並填寫保障性住房申請表。“我最關心的就是這個申請過程是不是公平的,我們有沒有平等的權利。”

為瞭打消“羅強們”的疑慮,2014年成都進一步在保障性住房分派的“公正透明”上做起文章。除瞭在住房保障信息網上全面公開住房保障相關政策、申請流程、公示公告、在建項目、待分配房源、待保障對象、配租配售結果等信息,方便公眾查詢利用之外,住房保障信息網對保障對象信息和配租配售結果進行長期公示。成都市還在全國率先開通熱線電話028-86279999,方便群眾查詢保障性住房項目建設、分配以及保障資格申請等。

勇探索

住房小區“管”起來

作為成都市首台灣電動床工廠批棚戶區改造項目之一,通錦橋片區住宅共551戶。僅一個多月時間,通錦橋棚改項目已經簽約455戶,簽約率達到83%。曾經一度被視作棚改“老大難”的搬遷問題正迅速得到解決。

秘訣,就在於“自治改造”。改不改、怎麼改,都是居民說瞭算。

通錦橋棚改項目成立瞭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及時收集並反映民意。隻有片區居民同意率100%時,才能正式啟動征收—從成都市曹傢巷裡走出的全新模式,正在生根、發芽。

2014年,成都市房管局制定出臺《成都市城鄉房產管理局關於發揮群眾作用做好居民自治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對自治改造模式進行規范與引導,讓這個“草根”中誕生的新模式真正紮根。

自治不僅在改造的過程中體現,更有效延伸到瞭小區的內部管理中。

成都市在全國創新建立保障性住房小區管理委員會自治組織形式,築牢小區內部管理體系,形成瞭“民情聯絡員—志願者—管委會—社區”四級自治管理網絡,起到瞭“加速”物業服務落實和“緩沖”住戶間矛盾的雙重作用。

成都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文件將模擬搬遷作為房屋征收工作的重要環節,鼓勵居民實施自治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就改建意願、補償方案向群眾實施3次意見征詢。

這一模式背後,是成都市房管局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瞭實處,使群眾最大限度地從安居工程中受益,真正從“憂居”轉向“安居”。




這一理念,也體現在細節中。走進成都市西蜀瑞苑保障房小區,一幢幢電梯公寓比肩而立,花園、草坪散佈其間,塑膠羽毛球場寬敞整潔。而除瞭優美的小區環境之外,小區配備瞭完善的智能管理:水電氣先買後用,刷卡出入。

這樣的小區,在全市“遍地開花”。據瞭解,成都市2008年開始大規模建設保障性住房並投入使用,對於“管好”保障房,成都市早在全國率先實現瞭保障性住房的物業管理全覆蓋。現在,無論經濟適用房、公租房還是廉租房,成都市在所有保障性住房項目上,都實行瞭專業化、精細化服務的物業管理,真正實現讓住房困難傢庭享受“居安無憂”。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9A2E2180F6DD61BF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ws448we82 的頭像
    sws448we82

    智勝的購物車

    sws448we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